珠村乞巧节

人气阅读指数 4913 次
 
 

乞巧文化节2008 http://www.sevensem.com/shownews.asp?id=570

沙浦村七夕乞巧工艺展 http://www.sevensem.com/shownews.asp?id=507

黄埔乞巧节 http://www.sevensem.com/shownews.asp?id=509

黄埔乞巧节2011------南海神庙和沙浦村展台 http://www.sevensem.com/shownews.asp?id=923

珠村乞巧节 http://www.sevensem.com/shownews.asp?id=453

 

“珠村大祠堂,要摆大七娘。小女勤乞巧,男儿换靓装……”这首《珠村七夕吟》生动记载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。


乞巧节又名“七姐诞”,是一个富有中国民族韵味的妇女节日。它始于汉代,源于家喻户晓的“牛郎织女”的美丽爱情故事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及前后两天,旧时广州人过乞巧节十分隆重。七夕前两三个月,未嫁姑娘便开始用通草、色纸等,制成各种花果、仕女等工艺品;七月初六晚,姑娘们穿上节日盛装,布置厅堂,把各种工艺品及生果茶点等拜仙物品摆于方桌上,富家的拜仙桌上还围上锦绣,这一活动被称为“摆七娘”。


珠村建村于南宋绍兴元年(1131年),历史悠久,底蕴深厚。这里有美丽的传说。800多年前,珠村的先民来到这里,开荒耕种,开村建业,从此世代传承。乞巧“摆七娘”、端午龙舟会、祠堂建筑等传统人文景观独具魅力,乞巧节他们推出精美的乞巧作品,龙舟节他们团结协力齐心竞渡,他们把粤曲唱得婉转悠扬,他们把狮子舞得风生水起,这就是地道的珠村人。


从珠村“摆七娘”这个活动,揭示了一个历史的事实:只有国泰民安,古老的民间艺术才能得到复活,老百姓富裕了,民俗活动才能延续不绝,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保护与弘扬。


乞巧活动折射了一代代珠村女儿的勤劳和心灵手巧,也折射了一代代珠村人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。清末民初,珠村举人潘名江先生写了《珠村七夕吟》,生动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盛况。


临近中午,珠村的大小祠堂仍然有不少市民前来参观。


“我给巧姐献西瓜,巧组教我铰菊花;我给巧姐献蜜桃,巧姐教我来描绘……”


还没赶到珠村明德堂,就听到了琅琅的吟颂声。七位姑娘穿着传统的蓝衣白裤,摇扇漫步,在金盆里洗完手,上香对拜,斟茶斟酒,吟颂乞巧歌,对影穿针……


天河区珠村乞巧文化节举办的“拜七娘”仪式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礼。


明德堂是珠村最大的祠堂,摆放的工艺品也是最多最齐全的,而这些工艺品的制作就件件都很考功夫。


像这三支香,远看没什么,走近一看,才发现它外面贴满芝麻包。巧姐说,就这三支香都要做半个月。还有这盆花,一朵花就有近六百粒芝麻。


在参与制作的人当中,年纪最小的就是这位8岁小妹妹。除了妈妈是巧姐之外,她的爸爸也突破传统,做了一回巧男,这个别致的竹蓬就是她爸爸做的。












 
 
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